景区介绍
INTRODUCTION TO SCENIC AREA
景区概况
剑门关风景区地处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南9公里处,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的核心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中国国家地理》四川最美100个拍摄点之一。
剑门关风景区由剑门关、翠云廊两个紧邻景区组成,总规划面积8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6平方公里,有观赏景点(区)300余个,主要景点有剑门关、剑阁道、七十二峰、小剑山、姜维祠、姜维墓、邓艾墓、钟会故垒、金牛道、后关门、石笋峰、梁山寺、雷霆峡、翠屏峰、仙峰观、古剑溪桥、志公寺、4D影院、鸟道、玻璃景观平台等,是四川大九寨环线的重要节点和蜀道三国文化精品旅游线路的支撑中心。
剑门关景区北枕龙门山脉,东临嘉陵江,西达涪江,交通便捷,距宝成铁路和绵广高速路约10公里。南距成都240公里,北到广元市区45公里,是北环线上知名景区,也是三国游的必选之处。剑门关景区隶属四川省北部广元市剑阁县。
北环线上知名景区,也是三国游的必选之处。剑门关景区隶属四川省北部广元市剑阁县。 剑门关因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中“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闻名。它集蜀道文化、三国文化、战争文化、关隘文化、邮驿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 不但以雄、险、秀、幽、奇的自然风光闻名天下,而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战争文化(在小小的剑门,竞有一百多次战争在这里发生,帝王文化(十多位帝王莅临)以及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近四千幅作品。
地质地貌特征
剑门关景区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为龙门山脉剑门山干支,属中生界白垩系下的苍溪组(城墙岩群剑门关组)地层。势西北高东南低,平面略呈椭圆形,以低山地貌为主,山岭密布,沟壑交错,连山绝险,峻岭横空。
由下白垩统剑门关组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和上侏罗统莲花口组构成的砾岩岩溶地貌,是中国西部单斜中低山区此类地貌的典型代表;由晚侏罗纪莲花口组砾岩岩溶形成的连锁式金字塔形峰群---剑门七十二峰,在国内外砾岩岩溶地貌中非常罕见。构成了独树一帜的剑门丹霞地貌,雄中带秀,刚柔相济,既有北国山岳雄浑的壮丽景观,又有南国旖旎的风光情趣。
剑门关关楼所在的大剑山,两边陡峭的石壁连绵数百里,形成一道天然城郭,至关口突然中断,留下一道狭长的隘口,隘口两崖石壁高耸,有如刀砍斧劈,这道关隘成了入川的必经之道,人称“天下雄关”。
气候特征
剑门关风景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4.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2℃,最热月平均气温24.5℃;年平均降水量为1075.毫升,5—10月为雨季,占全年降雨量87.4%。降雪集中在1—2月,海拔800米以上地区积雪较多;日照分布不均,秋冬两季云雾天气较多,日光难以到达地面,平均125天,占全年的34%;相对湿度74%。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剑门关风景区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50%以上。境内成林植被主要为柏木林、马尾松林、栎林、桤木林、杂树林、竹林及茶林等。珍稀植物包括古柏(树龄一般在400~2000年)、剑阁柏木、银杏、白皮松、天师栗、香樟、飞蛾树、红豆木及剑门兰花等。
动物资源
剑门关风景区内有野生动物224种,哺乳类动物有47种、鸟类84种、爬行动物12种、两栖动物6种、鱼类75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5种,包括金钱豹、锦鸡、猕猴、小熊猫、龟、剑门画眉等。
水资源
剑门关风景区内河流为大剑溪完整流域,属清江河支流,大剑溪发源于黑山观,流溪谷浅,至剑门关陡然深切,降落50米,形成显著的剑门关峡谷。小剑溪发源于北薄家沟,经大吊岩、凉水沟,形成剑雄湖、龙王潭和凉水沟水库,在大石咀与大剑溪汇合,流域面积120千米。
剑门山脉积石阻云,沟壑纵横,下自成溪,剑门山汇集的雨水,都是顺着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由涓涓细流聚成条条河流,流经溪涧沟壑,注入清江河水系,汇入嘉陵江。发源于剑门山的水有西河、闻溪河、大小剑溪。西河源于五子山分水岭西南,其流经剑阁县境内东宝、武连、正兴、开封、迎水、柘坝、长岭等地,流经南部县、阆中市汇入嘉陵江。闻溪河源于五子山分水岭东南,流经盐店、北庙、普安、闻溪至江口注入嘉陵江。大小剑溪,分别出源于剑门镇黑山观,汉阳镇北蒲家沟,两溪在剑门隘口至大石沟汇合流入清水江,清水江在曲回乡张家注入白龙江后汇入嘉陵江。



